今天是:
教 务 处 :(0372)6282288
6285588 6091519(传真)
培训三部:杨 侠18603723102
QQ:3472776391
培训一部:魏现丰18603727096
QQ:1151587230
地址: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国家863科技园
邮编:456550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红旗渠为什么能激励全中国?(一)

发布:林州中青文化培训中心 时间:2020.07.16 浏览:1368次

01.林州往事

那些关于林州的往事,无法不让人耿耿于怀。  

晋冀豫三省相接的省界线在河南境内形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角,这个角的一条边是漳河的河道,另一条边是太行山的绝壁,两边框住的地方就是林州。  

山岭环绕之下,林州以一块小小的盆地接纳了择居于此、繁衍生息的人们。  

640.webp (2)

林州的地理环境

但并非所有的盆地都是膏腴之壤,在这个地方,干旱的印记更为蚀骨铭心。翻开林州县志,这几个字眼总是反复出现:  

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而紧跟在“旱”之后的记录,“人相食”三个字更让人脊背一凉。  

林州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和饥荒的石碑,数百年岁月变迁,灾荒的景象却几乎没有改变。石碑的碑文上,因为干旱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640.webp (3)

翻山越岭去挑水 

如果那些太遥远的过去惊不起我们心中的波澜,在林州,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常常被老人们在茶余饭后讲起:  

1920年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这些不堪触碰的记忆,如同黄土地上被太阳暴晒生出的裂痕,埋藏着无穷无尽的苦涩与伤痛。  

02.千年旱魇

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  

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  

这首在林州传唱的民谣透露了这里干旱缺水的原因。  

被太行山四面合围的林州,西侧是城墙般高耸的崖壁,东侧是散乱的低山丘陵,中间虽有一块盆地,但盆底自西而东倾斜,无法蓄积雨水,林州境内又广泛分布着如漏斗般的石灰岩,难以形成隔水层,故而地下水资源也相当匮乏。 

640.webp (4) 俯瞰林州盆地

盆地南北两端虽有几条河流,但因为河床坡度大,河水流径极为短促。况且,它们都是季节河,冬春两季时常干涸断流,可一旦到了汛期,倾斜的地表会让集中降落的雨水迅速汇集成山洪,淹没良田,冲毁房屋,而洪峰过后,除了水土流失,什么都没有留下。  

640.webp (5)

倾斜的地表

为了吃水,很多人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往河北和山西逃荒。但不可能所有人都弃林州而去,留下来的百姓依然要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艰难生活。显然,林州的困境,决不能用“一走了之”来解决。  

我们没能见识三皇五帝时的大禹治水,也未曾目睹战国末年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但是有一代中国人却亲历了另一个近乎完全用人力建成的水利奇观。  

1957年12月,时任林县(1994年撤县设林州市)县委书记的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期望通过水利建设,五年基本改变、十年彻底改变林县干旱贫瘠的面貌。  

那是一个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人们充满了建设新中国的渴望与热忱,这句带着强烈时代印记的口号,也地动山摇般触动了林县人等待已久的心情。 

640.webp (6) 八人抬巨石

实际上,1956年前后,林县就已经展开了大规模水利建设,为数众多的池塘、水库、深井、灌渠纷纷落成,但人们还没来得及看到自己的劳动结出硕果,1959年的一场大旱,就轻而易举地打破了所有的美好期盼。  

天不下雨,地不出水,池塘和水库都在断流中干枯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林县,需要的是一条河,一条真正长流不息的河。只是,这条河,从哪里来呢?


红旗渠精神培训

当代红旗渠精神为: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