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 务 处 :(0372)6282288
6285588 6091519(传真)
培训三部:杨 侠18603723102
QQ:3472776391
培训一部:魏现丰18603727096
QQ:1151587230
地址: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国家863科技园
邮编:456550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周恩来总理的红旗渠情结

发布:林州中青文化培训中心 时间:2018.03.18 浏览:5956次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为深切缅怀周恩来总理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尤其是对林州和红旗渠的关怀垂爱,特刊出此文,以飨读者。

20世纪70年代初,新中国总理的一句话响遏行云,五洲惊叹。周恩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微信图片_201803181424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从旧中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东方大国,百废待兴,百端待举。在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之后,她就以惊人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间艰难、坎坷自不必说,而骄人的业绩却非止一个、两个。那么,周恩来何以对南京长江大桥和林县红旗渠情有独钟?这得从建设新中国的根基着眼,从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说起。试想,一个山区贫困县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修建一条从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穿越的巨大水利工程,缺钱、少物,粮油严重不足,干部、民工们为果腹,还得采摘野菜、树叶……用身体微薄的热量去风餐露宿,去担当十分艰巨、繁重的建渠工程,真是谈何容易!但这个县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竟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个奇迹,怎能不令共和国总理豪迈、欣慰?同时,谁能知道,一条渠又牵动了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恩来多少心、多少情!

微信图片_20180318142423

缺水、贫病,情从林县百姓生

1957年11月初,全国山区生产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开得十分火热。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听了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11月1日的报告后,受到极大鼓舞,他的心中在描绘着林县山区建设的蓝图。11月6日,杨贵和会议的代表们听说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将邀请全体与会人员一起参加游园活动,高兴得不得了。

11月7日,热烈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游园活动在北京展开。上午10时,周恩来总理陪同苏联代表团来到中山公园,山区建设座谈会的代表们和游园群众掌声雷动,向苏联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周恩来温厚地微笑着,和涌上前来的人们一边握手,一边频频招手致意。杨贵挤在人群里,伸着手,多么想与总理的手握在一起。虽然没能握到总理的手,但总理那可敬可亲的面容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知道,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那种幸福感自然令他陶醉不已。

11月10日,邓子恢副总理主持座谈会,代表们陆续发言。杨贵也在会上将林县山区建设的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汇报。他的汇报实事求是,把林县缺水、地方病甲状腺肿大、皮肤病、交通不便等情况一一作了说明。

11月13日,杨贵正在会议住所认真学习会议文件,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位同志前来找他。

“杨贵同志,我想找你具体了解一下林县情况。”

“可以。需要了解哪方面情况,尽管说。”“前两天,你在座谈会上有个发言,会议秘书处将它整理成简报。这个简报周总理认真地看了,他认为你的发言很好,让我来找你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我的发言材料,总理都看了?”杨贵惊讶地追问。

“是的,总理还看得很细。”

杨贵想,会议上的简报那么多,全国各地的材料那么多,总理都顾得上看,连一个小小的林县的材料也顾得上看,总理的心连着中国的山山水水呀!

接下来,办公厅的同志按照周恩来的要求,把林县的缺水、地方病、交通、群众生活、群众要求以及杨贵的工作简历等情况一 一认真问询,杨贵亦一 一作了回答。这个代表总理的谈话,一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总理对林县百姓的关怀之情永远铭记在杨贵心中。而这位办公厅同志亦回去原原本本将杨贵谈的情况向周恩来作了汇报。之后,一支由周恩来派出的医务工作队前往林县检查巡诊,不少专家、教授在林县一住就是几年,为人民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微信图片_20180318142426

引漳入林,“建渠是件好事情”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是旧中国林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林县还是缺水。水的问题在世世代代威胁着林县人民生存发展,水的问题在困扰着中共林县县委。

毛主席新乡视察时知道了林县缺水,中央山区建设座谈会周总理又知道了林县缺水。毛主席、周总理对林县解决水的问题十分重视,这给中共林县县委以极大的动力。在1957年12月13日至12月31日的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中共林县县委号召,“向山区进军,开发山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于是,一群敢于向严酷的自然“扔下白手套”的普罗米修斯开始了“盗水”的历程:

——1958年1月,林县英雄渠建设全面动工。同年5月1日,英雄渠干渠竣工通水,共灌溉了51个村的12万亩土地,解决8万人远道吃水;

——1958年3月,林县第一个中型水库——要街水库,动土兴建。同年7月10日竣工,灌溉12万亩土地,解决部分人畜吃水;

——1958年4月1日,林县第二个、第三个中型水库弓上水库和南谷洞水库同时动工兴建。弓上水库于1960年5月20日竣工,灌溉42万亩土地,解决了灌区群众生活用水;南谷洞水库于1960年7月竣工,灌溉15.2万亩土地,解决了部分人畜吃水;

  ……

一系列引水、蓄水的工程搞了,但林县2046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的水实在太多了,这些只能看作杯水车薪。一到久旱不雨的年份,那些季节性河水断流,还是让林县人民困扰。

新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的勇敢和智慧,绝不亚于西方的普罗米修斯。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又开始了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的更加雄浑壮丽的“盗水”历程——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

1960年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发出了引漳入林工程总动员令;

翌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十万林县的普罗米修斯大军在向山西省境内的浊漳河要水!

是年10月,长19公里,宽8米,高4.3米,引水25 立方米每秒的红旗渠总干渠第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林县人把漳河水引到了地界边,欢闹的漳河水在向林县人招手致意!

然而,新中国面临着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也不例外,时称“百日休整”开始了。这时,林县县委决定留300名青年继续开凿咽喉工程青年洞,其余民工回家休整。

1961年夏,林县又遭大旱,于是出现了这样两个场景:一是禾苗枯死,全县有16万人吃水困难;一是红旗渠总干渠引来的水流到林县境边的河口村,因再无渠路,人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滔滔渠水又泄入了漳河……

“俺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倔强的林县人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

1961年6月,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委组织数千民工重上太行山,修建红旗渠。劈山放炮的硝烟弥漫在山山坳坳。

红旗渠上的硝烟在弥漫,新乡豫北宾馆的“硝烟”也在弥漫,甚至呛得饱经沧桑的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也喘不过气来。这是1961年7月新乡地委召开的一次地县工作会议。会上有人反映,林县群众没有饭吃,还在被迫修红旗渠。于是,会议批评的炮火对准了林县县委,对准了参加会议的县委书记杨贵。在这场炮火硝烟中,与会兄弟县的个别同志甚至不敢和杨贵说话,不敢和杨贵握手。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是马列主义的辩证法。林县的情况怎样?林县55万人民的心愿是什么?杨贵在会上把林县缺水、盼水的情况和林县人民的心声和盘托出,表示红旗渠不能下马,并要求地委将他的意见报告省委和党中央。

有硝烟弥漫就有柳暗花明。是年9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杨贵去省城参加省委召开的会议。

会议期间,杨贵接到通知,说省委负责人要找他谈话。杨贵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省委书记刘建勋的办公室,他是生怕红旗渠工程再遭受磨难,不只是他杨贵当不起,而是林县55万人民当不起啊!

杨贵愁云暗淡地见了刘建勋和省长吴芝圃,而刘、吴二人却满脸喜色地接待了他。

话没几句,刘建勋压抑不住兴奋的神色说:

“杨贵同志,你的情况,林县的情况,我们清楚,豫北宾馆会议那种做法,我不赞成。你们的工作做得是踏实的,经得起考验的。前段我在北京开会,周总理还专门问到你们的情况,他说:‘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件好事情嘛,是什么人有意见呢?’我说,有意见的人心中没有人民!周总理对林县工作很关心哪!”

杨贵听着刘建勋的话,像是吃了定心丸,心情顿时多云转晴,神采飞扬地向刘建勋汇报起了林县下一步工作。

杨贵的汇报侃侃而谈,刘建勋仿佛已看到了林县的未来。他扭头对吴芝圃说:

“芝圃同志,红旗渠那样大的工程,不支持一点钱说不过去。陶铸同志也说过,红旗渠那样大的工程,不支持,将来你们怎么给群众交代呢?国家应该给予支持。我看,要从今年省里的行政经费节约下来的钱里,给林县解决一两百万元,他们的自力更生精神太好了。”

“可以,我们应该支持一下。”吴芝圃爽朗地回答。

“好……好!”杨贵喜极而泣,嗫嚅地说不出其他话来。两百万元在当时他想都不敢想,当然,他高兴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红旗渠工程引起了周总理、陶铸同志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

杨贵从省城回林县了,带给林县人民一个喜讯,带给红旗渠工地一个巨大的动力,千军万马战太行更是铆足了劲儿。

你砍我树,怒斥逆流双泪垂

周恩来的心愿在实现,林县人民的心愿在实现: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

——1966年4月20日,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

1966年夏季,中共中央、中南局、河南省委、安阳地委相继号召学习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精神。一时,林县县委被誉为“具有彻底为人民服务,彻底依靠群众,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不愧为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一个革命化的战斗司令部”。林县成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一面旗帜。

微信图片_20180318142430

正当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建设全面铺开之时,“文化大革命”的“火”亦烧到林县。是年9月,一些人反对红旗渠,说什么“林县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红旗渠是“死人渠”,修渠者是“罪人”,工程技术人员成了“臭老九”。这些人还给河南省委、中南局、党中央发电报,要求撤销杨贵的县委第一书记职务,甚至围攻河南省委,无理要求改组林县县委。

林县的情况惊动了党中央,惊动了周恩来。周恩来想到林县红旗渠,想到带领修渠的县委第一书记杨贵,他知道,红旗渠的事情还很多,杨贵肩头的担子还很重,要保护杨贵。于是:

——9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电话打到河南省委:周总理请林县杨贵同志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9月27日,相同的电话,谭震林再次通知河南省委,让杨贵同志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接到谭副总理的电话,河南省委没敢怠慢,连续通知安阳地委。

但,杨贵还是没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实际上不是杨贵不来,是“文革”的逆流在安阳地委机关阻挠,根本就没有通知杨贵和林县县委。为此,谭震林怒发冲冠,责问河南省委:“为什么周总理让杨贵同志来京参加国庆观礼,你们不让来!”其实,谭震林不知道这件事在安阳被一些人卡了壳儿。

事情的发展愈来愈出乎周恩来的预料。1967年,安阳、林县的一些人反红旗渠,倒林县县委之风愈演愈烈。县委的几个负责人被轮番批斗、打骂,苦不堪言。但是,一封封反映林县“文革”逆流情况的信函亦寄到了党中央,寄到了周恩来的手里。

看着建渠的人遭迫害,看着领导建渠的人遭迫害,1967年8月8日,周恩来指示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组长刘建勋:

“怎么能说林县是搞资本主义呢,怎么能说杨贵同志是走资派呢?你们要保护杨贵同志的人身安全……”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杨贵几经磨难之后,受到了保护,并于1968年4月在林县复出工作,任县革委会主任、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

微信图片_20180318142433

红旗渠是一条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幸福渠,也像一条承受政治风波的“抗灾渠”。

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继续展开,建设者们群策群力,奋战太行。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终于全面竣工通水。正当林县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是年9月,逆流再动,一顶顶帽子扣来,一根根棍子打来:林县领导班子“只抓生产不突出政治”,是“唯生产力论”,责令杨贵作“深刻检查”。1970年初,林县主要负责人杨贵、秦志华等人被调离林县。然而,这股逆流却丝毫未减,是年10月,借批陈(伯达)整风之机,围绕红旗渠建设问题再次掀起一场风波,把一部分领导干部集中起来,进行了为期90天的集中“整风”,“肃清流毒”,说什么“搞了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红旗渠是说假话的产物,欺骗中国人民,欺骗世界人民,是一种犯罪行为”等等。对一部分在修建红旗渠中有贡献的领导干部、劳模、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打击排斥,有的领导干部被撤职处分,有的则被免职调离林县。

面对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林县人民勇敢地站出来,对诬蔑红旗渠的种种论调进行无情的驳斥。这时,在河南考察工作的康克清和新华社记者华山赴林县调查,如实地向党中央、国务院把林县的情况、红旗渠的情况作了汇报。

1972年10月,北京的金秋,天高云淡,日丽风清。18日,京西宾馆会议室坐着河南省委常委和河南省军区党委的常委们。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一次河南高层批林整风汇报会议。李先念、李德生等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这些人中,职位最小的要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和兰考县委书记张钦礼了。但这二人却是周恩来提名必须有的与会者。

杨贵坐在一个不显眼的座位,目光锐利的李先念一眼就看见了他,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说:

“杨贵同志,康克清同志和华山同志反映你挨整的情况和写给中央的信,都给我们看了。周总理看了两遍,他们把你整得好苦啊!”

“……”杨贵紧紧地握着李先念的手,哽咽地说不出一句话来。长期忍辱负重的杨贵,听到中央首长关怀的声音,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激。

11月2日晚,周恩来在京西宾馆接见了河南省参加批林整风会的同志。在谈到红旗渠问题时,周恩来指着河南省那位负责人问:“你为什么要整杨贵?为什么非要把人家打倒?为什么毛主席培养的干部你都要打倒呢?!我听了你整他们的情况,实在难过。”说到这里,周恩来气愤得流出了眼泪。会场一片寂静。

接着,周恩来又怒斥道:“再问你一件事,你说‘红旗渠’是说假话,欺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是一种犯罪行为,你到过林县吗?你为什么对广大劳动人民这么仇恨?为什么下决心非要把林县搞垮不可?……我们正在宣传红旗渠,各方面的反映都很好,外国人都非常赞叹,你却说‘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红旗渠你修了几条?”周总理很激动,说话时,嘴唇在微微地颤抖。

京西宾馆的批林整风汇报会在党中央的主持下开得很有成效。特别是林县问题的解决,大大振奋了杨贵的精神。之后,中央又下发了经毛泽东主席圈阅“同意”的中共中央1972年11月4日(42号)文件,彻底推翻了河南省一些人强加给林县和红旗渠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同时,根据周总理的提议,中央决定,杨贵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安阳地委书记及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林县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林县问题解决了。一个时期以来,周恩来为红旗渠郁结的心绪舒畅起来。

1973年12月29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参加中央读书班的学员和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同志相继到席。

周恩来和李先念一同步入会场,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面庞清瘦的周恩来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目光中一眼瞥见已是中央候补委员身份参加读书班的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脑中蓦地又想到了红旗渠。唉,这条使他十分自豪的渠早就想亲眼看看她,但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忙得他连气也喘不过来。他轻轻对李先念说:

“先念同志,请把林县杨贵同志叫来,我和他说几句话。”李先念告诉工作人员通知杨贵。

杨贵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周恩来的身边,周恩来、李先念相继与杨贵热情地握手。

周恩来摇着杨贵的手,关切地问:

“杨贵同志,你红旗渠引的是浊漳水还是清漳水?”

“是浊漳水。”

“哦,那红旗渠的水源就有保障了,浊漳水水源充足嘛!”“浊漳水”三字一入周恩来的耳膜,他关切的面容立时呈现出欣喜与满意。

听了周恩来的话,杨贵这个性情中人,霎时眼眶中盈满了感激的泪水。总理啊,您国事那么繁忙,还一直记挂着红旗渠记挂着林县,连一些河流的情况还了解得那么具体。看着当年方面大脸、雄姿英发的周恩来现在日渐消瘦的面庞,杨贵内心慨叹不已。

杨贵的心思还在总理的健康上想着,就又听到周恩来和李先念相继再次问询林县地方病的情况。杨贵又一次眼圈湿润了。他认真地向两位首长作了汇报,以免他们挂心。而听着杨贵说的情况,周恩来稳稳地点着头,与李先念相视而笑。

红旗渠水欢快地流淌着,滋润着林县大地,滋润着林县人民的心田。渠水中,有谁说没有周恩来的心血融入其间?

微信图片_20180318142437

宣传奇迹,友谊桥梁通五洲


3000多华里长的红旗渠,是一条灵动的人间天河。她创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抗争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延续着林县人顽强搏动、奔流不息的血脉,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作为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不仅看重红旗渠的经济效益,更看重由她而生成的这种精神价值的榜样力量。于是,他把红旗渠推举为新中国的两大建设奇迹之一,热情地称之为“人工天河”,并为之乐此不疲地策划推介,从而使林县红旗渠的名字在国内国际更加响亮起来。

1965年的金秋,是个丰厚收获的季节,滔滔的红旗渠水把林县送入了全国13个大寨式先进县行列。自“十一”国庆节始,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全国大寨式农业先进典型图片。一时间,农展馆人流熙攘,赞声不绝,而林县红旗渠的图片展尤其引起轰动。人们惊讶于太行绝壁间的“天河”,更钦佩胜过造物天公的红旗渠英雄汉。

国庆期间,是周恩来内政外交最繁忙的日子,等到10月下旬,这才能稍微喘口气,可他顾不上喘气。中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国务院树立的全国农业战线13面旗帜宣传得怎么样,他想亲自了解了解。

是月30日,周恩来和朱德、陈毅、李富春、谭震林等中央领导一同到农展馆参观。周恩来一边看,一边微笑着。下一个展厅到了,周恩来看到“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展厅标语,知道是他挂记的红旗渠那个县,就看得格外仔细,不落下一张照片。

“好,好,红旗渠修得好,真是‘人工天河’!”周恩来啧啧称赞。他扭头询问农展馆负责人:

“林县没有模型吗?”

“没有。”

“我说同志啊,”周恩来强调说,“林县红旗渠要有‘沙盘’模型,要加强宣传。”

“是,总理,我们要尽快把模型做好,一定尽最大努力,搞好红旗渠的宣传工作。”农展馆负责人说。

听着讲解员口齿清晰地介绍红旗渠,周恩来满意地点点头。他握住讲解员的手,问:

“讲解员同志,你到过林县没有?”

“没有。”讲解员面含遗憾之色。

周恩来亲切叮嘱说:“我看你们要亲自到林县看看去呀!看了,才能讲得更好。”

农展馆负责人和讲解员听了总理的指示,表示要尽早去看看红旗渠,去亲自体验和感受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斗争生活。

周恩来的农展馆之行,是大力宣传林县红旗渠的一个前奏。而后,根据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指示,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介绍林县的长篇通讯《党的领导无所不在》,详尽讲述了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河山的业绩,同时配发了《创造更多的大寨式的先进县》的社论。社论说:“林县是一面大寨式先进县的红旗。”“林县像其他一些大寨式的先进县那样,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领导这一革命运动的榜样。”

一年之计在于春。1966年的春节喜庆气氛还围绕着人们,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北京召开了八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要求各地及早做好抗旱夺丰收的准备工作,告诫官员们“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周恩来对会议非常重视,精心准备。2月1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二日,他在会议上作了总结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再一次提到了林县的红旗渠,语重心长地说:

“大家要认识抗旱的重要性,树立长期的抗旱思想。要搞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先进经验。林县红旗渠经验很好,一个那样严重干旱的县,水的问题解决了。而林县的经验还没有被大家所认识,现在还没有推广开,因此,大家要重视学习林县的经验……”

“林县红旗渠经验”,周恩来在大会上讲,在展览中宣传,而要使这个经验更广泛地传播,他还提出需要新闻出版界的鼎力配合。

1971年7日,中央召开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周恩来满面春风地接见会议代表,要求大家为宣传红旗渠多作努力。他深情而自豪地说:“红旗渠 是‘人工天河’,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为了让与会者进一步增加感性认知,他指示会议播放了新闻电影纪录片《红旗渠》,指出:“让大家看看英雄的林县人民是怎样干的!”

周恩来身体力行地介绍宣传红旗渠,极大地推动了新闻出版界对林县的宣传力度,有关部门对红旗渠的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1974年春,在第35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的红旗渠图片和沙盘模型,展线长达28米。围绕红旗渠建设和发扬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题材的宣传,除大量通讯报道外,还拍摄了电影和电视片,出版了许多书籍,有些书籍还被译成外文,发行海外。全国各地来参观红旗渠工程,学习红旗渠精神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对于红旗渠这样艰巨宏伟的工程,周恩来认为只在国内宣传还不够,认为红旗渠的修建为国际社会农业水利的发展提供了范例,也要在国际上宣传。

微信图片_20180318142441

196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外事工作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强调要扩大红旗渠的国际影响,他指示外事工作的同志们:“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让他们多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七十年代初,对于来访的国际友人,周恩来经常自豪地介绍中国的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这两个建设奇迹,并介绍外宾到红旗渠参观。1973年,国务院下发64号文件,批准林县为对外开放县,于是迅速形成了红旗渠参观热。到1980年,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国人士达11300多人,遍及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人中有国家首脑政要,国际知名人士和普通的外国友人。他们亲眼看到在太行山绝壁上盘绕的红旗渠,又了解到如此艰巨的工程是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无不对林县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钦佩不已,称赞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他们回国后,利用讲话、发表文章、办展览、放电影等方法,热情地向本国人民介绍中国的红旗渠,使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锤声传遍了全世界,对各国农业的发展促进很大。来红旗渠参观的外宾都为有此机会激动不已。1974年2月26日,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在李先念副总理陪同下参观了红旗渠。他激动地说:“感谢毛主席和周总理为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

红旗渠的宣传不仅引进来参观,还走出国门介绍。1971年5月,我国在阿尔及利亚举办建国以来成就展。红旗渠建设布展其间,世人瞩目。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当时中央审定带去10部电影片,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就是新闻纪录片《红旗渠》,极受欢迎,使红旗渠在国际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周恩来情系红旗渠,周恩来支持红旗渠。他激励着林县人民再创新业,进一步弘扬了华夏民族的优秀品质,也为世界无私地奉献出中国精神的宝贵财富。如今,令红旗渠故乡的林州人激动不已的是,周恩来对红旗渠的绵绵情结,又结出了旅游观光的累累经济之果。2011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5A级旅游景区。林州人不无感慨地说:“周公吐哺,林州兴旺!”

一位共和国的总理,对一个县建筑的红旗渠如此倾心注情,并多次表示要到林县看看这条“人工天河”。但因繁忙的国事,周恩来未能成行,带着他的一份遗憾走了。几十年来,太行远眺,仿佛在随时迎接他的到来;渠水淙淙,分明一直在倾诉着对他的思念。

红旗渠精神培训

当代红旗渠精神为: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