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 务 处 :(0372)6282288
6285588 6091519(传真)
培训三部:杨 侠18603723102
QQ:3472776391
培训一部:魏现丰18603727096
QQ:1151587230
地址: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国家863科技园
邮编:456550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林州:从悲壮走向荣光

发布:林州中青文化培训中心 时间:2017.06.21 浏览:1308次

在南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条“生命之水”舞动其间,这便是被人们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这条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是10万河南林州人耗时10年,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钻石打洞建设而成。

建设期间,1250座山头被削平,钻透211个隧洞,架设渡槽152座,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那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那是林州人民用生命谱写的一曲赞歌,其铸就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林州人民的宝贵财富。5月下旬,记者随全国省级党报记者集中采访团,探访了这条孕育生命和绿色的红旗渠,聆听了其苦难悲壮的故事和现在令人赞叹的荣光。

苦难孕育出红旗渠精神

初夏的林州大地一派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把日新月异的林州装点得妖娆美丽。这些美景,都是因为有了红旗渠。

林州,以前叫林县,现有人口107万。据《林县志》记载,红旗渠修建之前的林县,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0年,500多年的时间里,就发生旱情100多次,其中绝收的大旱34次,有5次甚至酿成了“人相食”的惨剧。

民国初年,桑耳庄的几百户人家,常年要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有年除夕,老汉桑林茂用一天时间排队挑回一桶水。新媳妇王水娥日落时到村头迎接公公,可她一个不小心,碰翻了桶,水瞬间倾覆。当夜,羞愧交加的她便上吊自尽了。次日,桑老汉和家人掩埋了儿媳,就举家逃往外地,再也没有回来。

在红旗渠修建之前,这样的悲剧时常在林州大山深处上演。

为了改变林州的命运,1960年2月,林州人民开始了艰苦的修渠引水之路,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70.6公里长的引水总干渠,是其中最艰苦的战役。总干渠工程全部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这里几乎都是坚硬异常的石英岩。林州人民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在太行山上奋战了1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壮举。

缓缓流动的红旗渠水,改变了林州的面貌。如果说,这是红旗渠留给后人的物质财富的话,那么,红旗渠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则是建设者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生生不息

林州市,虽然是太行山下的一个县级市,然而,行走在林州城区,你会发现这里的城市建设十分气派,道路宽敞,高楼林立,城市规划和建设质量都大大高于同类城市。林州市的负责人说,这与红旗渠精神有密切关系。

“红旗渠建设,孕育出了可贵的红旗渠精神,也培养了一支敢打敢拼的林州建筑大军。”这位负责人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末,林州10万人的建筑大军走出大山,驰骋全国大江南北,改变着中国的城市面貌,也改变了林州人的生活。”

这支建筑大军威风凛凛,很快在京津等许多大中城市刮起了林州旋风,目前已发展到16万人。他们凭借着红旗渠建设赋予的胆识和经验,已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城市留下闪光的足迹,其中,北京的鸟巢、国家大剧院等凝聚了林州人的贡献。

在外面建筑工地打拼富裕了的林州人,积极回报家乡。他们不但带回了资金,更带回了先进理念和发展的信息,搞建筑、兴工业、办教育,林州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建筑业现已成为林州的一个支柱产业,全市目前共有379家建筑企业,60%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工作,6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建筑业。

进入新世纪,借助红旗渠的大名,林州市成立了“中国红旗渠集团”,注册了“红旗渠”商标。在“红旗渠”这个金字招牌下,林州市很快便聚集了红旗渠酒、红旗渠水泥、红旗渠汽车配件,还有铝型材、食品、旅游等25类230多个品种。红旗渠集团负责人豪迈地宣称,他们开发的产品许多已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可观的份额,比如汽车配件总产量差不多已占全国载重车零配件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他们倾力打造的“红旗渠”旅游品牌,已经“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每年旅游旺季游人如织,红旗渠美名已誉满天下。

红旗渠精神培训

当代红旗渠精神为: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