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 务 处 :(0372)6282288
6285588 6091519(传真)
培训三部:杨 侠18603723102
QQ:3472776391
培训一部:魏现丰18603727096
QQ:1151587230
地址: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国家863科技园
邮编:456550
学员心声 学员心声

(四)一条红旗渠 唱出半个世纪的太行奋斗歌

发布:林州中青文化培训中心 时间:2016.10.14 浏览:2472次

(四)一条红旗渠  唱出半个世纪的太行奋斗歌

  红旗渠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座丰碑。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工程。在当时的物质和生产力条件下,这样的工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无数林县人用他们的生命去点燃开山的火药、用他们的热血去敲凿坚硬的山体。20世纪6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感染全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不仅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了红旗渠,还在80年代发展了建筑业,90年代大力发展了工商业,并以这些为标注,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为了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庆祝建党95周年,国庆前,市直部分单位的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前往林州学习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为民宗旨,在红旗渠发源地寻根溯源,增强了作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战太行  用生命开凿这一渠的奇迹


  红旗渠始于悲壮。造物主对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格外残忍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因旱灾严重而发生的“人相食”事件,在这514年里就发生了五次。在林州,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1920年大旱,桑耳庄村的新媳妇王水娥,因为不小心打翻了公爹辛苦挑来的一担水而羞愧自尽。


  红旗渠终于辉煌。1958年一场大旱,泉干库竭渠无水,全县又陷入了焦渴的熬煎之中。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林县人只好把眼光投向了境外的水源地。经过反复查勘论证,林县县委做出了“引漳入林”的决策。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林县人民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了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林县人民为了修筑红旗渠,付出了巨大牺牲。修筑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困难的时期,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在如今的林州,只要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几乎都参加过当年的修筑工程。在红旗渠青年洞景区,记者偶遇了69岁的邢莲花大娘,半个世纪前,作为家中长女的她参加了红旗渠的建设。大娘告诉记者,近些年,她经常带着儿孙故地重游,“俺来一次哭一次咧。”邢大娘抹着眼角说,“那时候真是太苦了,只有稀粥和萝卜皮吃,每天不停运土让手上都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站在一边的大娘的孙女略显诧异地看着自己的奶奶,作为花季少女的她,不明白奶奶经历的艰辛,更无法理解王水娥的悲惨。


  出太行  修渠巧手打造全国建筑之乡


  红旗渠精神生生不息,成为林州克难攻坚、阔步前行的力量之魂。上世纪80年代,十万建筑大军凭着红旗渠精神,浩浩荡荡“出太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林州现在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全国“建筑之乡”、河南省唯一的“建筑业发展综合试点市”。30多年来,林州建筑企业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05余项、省部级奖项350多项。由林州的建筑公司承建的多个项目,还获得全国建设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工程。


  林州建筑企业具备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承包等施工能力,不仅能够承揽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而且能够承揽道路、桥梁、隧道、水利等高、精、尖、难建筑工程。“郑州市每10幢住宅楼中就有2幢是林州人建的。”林州市建筑业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在外地,只要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林州人组建的建筑队,人家就特信任。这些建筑队也会对工人严格要求,谁也不能砸了红旗渠的牌子。”现在,林州的建筑队伍不仅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80多座城市,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越南、南非、也门等国家和地区输出劳务达1800人,并开辟了阿联酋、俄罗斯、东南亚、卡塔尔等国际市场。


  林州市中青文化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郝玉芳说,她的公公就是沐浴着红旗渠精神走出太行的建筑大军中的一员。郝玉芳的公公丁师傅已年过六旬,至今仍在新疆从事建筑工作,三十年来,他靠着自己一双匠人的巧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几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还替儿子买房成了家。“我公公有双巧手,什么都会。”郝玉芳笑着说,“不仅砌墙盖房子,他还会木工甚至会女工。”郝玉芳说,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公公那一辈的老人还是很节俭,保持着当年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精神,“过年做菜都舍不得多做,叮嘱我们够吃就好。”


  富太行  红旗渠精神滋养创业之魂


  在太行大峡谷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我们吃了碗远近闻名的“桃花嫂子面”。当时,“桃花嫂子”申兰英正和一群服务员一起摆弄着微信,微信里发布的是一个小视频,展现的是后厨一派热闹的“锅碗瓢盆交响”景象。“俺家新厨房今天启用了。”申兰英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在大峡谷,“桃花嫂子”是一张著名的旅游名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张名片背后有一个心酸又自强不息的故事,它是红旗渠精神的再度延伸。2000年12月,申兰英的丈夫、时任桃花洞村党支部书记的原海生在为村里发展旅游奔忙时,失足坠入桃花谷山崖,再也没有醒来,撇下了申兰英和两个孩子。望着尚未成年的儿女,柔弱的申兰英擦干眼泪,在桃花谷边搭个棚子开了一家小饭馆。挖野菜、和面、生炉子,她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那时候俺每天凌晨五点不到就要起来挖野菜,八点就得到小摊上生火和面了。”15年前的桃花谷,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光顾申兰英面摊的,大多是些上山做小生意、挖药材的人,“当时一碗面才一块五,有这么大一碗。”申兰英用手比划着。


  “俺娘去修过红旗渠,当时俺已经会走路了,娘只好把俺放在邻居家。”申兰英回忆道,“等俺娘修完渠回来,我生了一场大病,路也不会走了。”申兰英说,妈妈常抹着眼泪说她从小就是一个苦孩子,但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以后,申兰英说,正是那种苦造就了她,“要不是能吃得了苦,俺咋能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咋能开这么大一间店?”


  如今,申兰英的两个孩子早已大学毕业,她的“桃花嫂子面馆”已成了太行大峡谷里最有名的山村饭店,申兰英本人也成为了安阳市的人大代表。


  “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孕育和发展了红旗渠的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林州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立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唯一建筑业发展综合试点市等。


来源:淮海晚报


红旗渠精神培训

当代红旗渠精神为: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